2024年1月26日 星期五

眼鏡度數不要配滿,近視比較不會增加嗎?

以前常聽說 眼鏡度數配太滿,近視會增加比較快

這是真的嗎?

所以不想要近視增加太快 眼鏡最好度數配少一點嗎?


<此文專門探討"兒童及青少年的近視"喔>


首先,兒童及青少年(甚至部分的年輕成年人)配鏡時 

必須經過完整的散瞳放鬆睫狀肌,此時量到的度數才是真正的度數

在不超過這個度數的前提下,測試出能達到最佳矯正視力的眼鏡度數

此為標準的配鏡流程

一般來說大致會是等同散瞳後之度數或少一點點


舉例,某位兒童散瞳後驗光為200度近視

配鏡時選用175度或200度都可以達到矯正視力1.0

那兩種度數都可以


回到本篇的主旨,按照聽來的說法

若只給予配100度,量到的矯正視力為0.6,能否讓近視比較不會增加呢?


矯正不足的眼鏡(under-correction)對近視控制的影響,已有一些文獻進行探討

多數的研究都顯示,矯正不足的眼鏡會 "增加" 近視惡化的速度

原因多為推測,在此不贅述

雖然近年有少數的研究做出了相反的結果,也就是矯正不足的眼鏡可以 "減緩" 近視惡化的速度

但是將所有研究加在一起進行統合分析後 

得出的結論是不偏向任何一方,也就是無法證實究竟會增加還是減緩


但是矯正不足還有另外的問題

就是此時眼鏡並沒有達到最根本的目的 "讓視力進步,看清楚"

所以同樣會帶來視力不佳的後果

例如影響學習效率干擾人際關係增加活動危險等等

變成本末倒置

因此目前仍然建議眼鏡的度數要盡量達到最佳矯正視力


結論:

在驗配流程正確的情況下

應該避免刻意的矯正不足 而影響配鏡後的視力喔 !



延伸閱讀: 什麼時候該配眼鏡?





2024年1月21日 星期日

什麼時候該配眼鏡?

 <這篇文章討論的對象是小朋友及青少年喔>

隨著近視的進展 除了要擔心度數增加太快

還有一個問題是視力的下降

因此甚麼時候要配眼鏡就是很多家長的疑問


這裡要強調

一般的眼鏡只能提供清楚的視力 沒有控制近視進展的效果

所以是否要配眼鏡就取決於目前的視力是否足夠生活所需?


家長可以觀察小朋友的學習及用眼情況

在學校時黑板是否清楚 座位是不是一定要在最前面?

看電視時是否不自覺一直往前靠近 出門時看路牌招牌等反應如何?

必要時也可以與學校老師詢問討論小朋友的狀況作為判斷

有時家長也會直接問學童的感覺

不過絕大多數的小朋友就算視力再不好都仍會回答看得很清楚 因此參考價值不高...


那究竟視力的絕對值降到多少應該要配眼鏡呢?

這個問題也沒有標準答案 因為每個人對視力的需求及感受不一樣

就張醫師的臨床經驗來看

雙眼視力都降到0.6以下大概是一個分水嶺 應考慮配戴眼鏡

(以成人的標準作參考 依據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汽車駕駛人視力應符合矯正後每眼各達0.6以上)



有的家長會擔心一旦開始戴眼鏡就拿不下來 一輩子都要戴著眼鏡

其實不需要想這麼多

因為要不要戴眼鏡只是要不要看清楚而已

戴眼鏡既不會增加度數 也不會減少度數 現在戴眼鏡跟以後要不要戴也沒關係

(每次解釋這個總會覺得很有趣 

畢竟近視到現在需要眼鏡輔助了 未來還是需要眼鏡輔助才看得清楚阿

會繼續需要眼鏡看清楚是近視的關係 可不是因為戴眼鏡這個動作本身造成的)


未成年的配鏡都建議尋找眼科醫師協助

原因是睫狀肌的調節能力很強

若沒經過完整的散瞳驗光步驟 直接以一開始量到的驗光度數做驗配

很有可能會配超過需要的度數 (over-minus)

雖然戴上眼鏡還是可以看清楚 但會增加不必要的調節力

甚至有可能會增加近視進展的速度

目前衛服部規定6歲以下幼童要配鏡要由醫師處方

而6歲到15歲學童第一次配眼鏡時,也需要醫師處方


配了眼鏡後仍要持續控制近視 如使用長效散瞳劑

以及定期的追蹤視力及度數的變化


那如果近視度數又增加了 甚麼時候需要換眼鏡呢?

答案一樣是根據視力需求而定

略為不足度數的眼鏡 原則上既不會加快也不會減緩近視的進展

但如果視力太差都看不清楚還是要重新配新的度數喔~


#延伸閱讀: 眼鏡度數不要配滿, 近視比較不會增加嗎?

#延伸閱讀: 近視控制的選擇





2024年1月13日 星期六

<魔戒> 讀後心得

說來慚愧

一直到最近才認真讀完魔戒的原著小說

第一篇的心得就獻給這部偉大的巨著了

不過說是讀書心得其實是跟電影一起評論~


魔戒最火紅的時候我正在唸高中

永遠記得當時和一群同學在雄中雄女耶誕晚會時跑去電影院看雙城奇謀

電影都開始演了大家還在那邊傳爆米花...

但攻城戰前影片中的雨 滴在畏懼的人類弓箭手臉上

那個令人屏息的場景 深深刻進我的腦海

當時真的相當震撼

回家很興奮地翻出了姐姐買的小說 想說好好來看看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因為原著每過幾頁就開始唱詩唱歌

當時青春年少 只覺得這是在寫甚麼 好無聊 說好的戰爭大場面呢?

(男生就是男生 我以前把水滸傳整本看完 但紅樓夢看十幾章就看不下去了)

從此就再也沒有去翻過魔戒小說


一直到這兩年重拾閱讀的習慣

以及可能是歲月增添的成熟?

從哈比人到魔戒 細細品味了這兩部經典 也順便重看了一次電影

最大的心得 是這種改編的作品果然還是原著精彩

印象最深刻的 

是小說中對於天色 空氣等氛圍的變化與事件局面的改變間的關聯有很深刻的描繪

這個在電影中是看不出來的

例如當佛羅多與山姆前往魔多的最後一段路 從一開始的暗無天日 氣壓沉重

接著偶爾出現的陽光 然後連接到正在米那斯提力斯圍城戰時從東方飄來的空氣變化

這些描寫讓連在各處的故事串些起來 比起電影更有連貫感


第二個覺得明顯的差別

是原著跟電影對人物的塑造不太一樣

這當然是電影為了劇情跟畫面考量所修改過的

大致上小說中的佛羅多更有智者的樣子 

亞拉岡的徬徨並不是像電影演的一開始抗拒成為人皇 (反而他從頭到尾都知道且勇於承擔自己的使命) 而是不確定如何帶領遠征隊

這段在書中還滿明顯 而亞拉岡的猶豫其實也跟波羅莫的死有些關係

再來就是皮騁和梅里的故事完整多了 透過他們兩個在剛鐸和洛汗的經歷更能了解一開始為什麼甘道夫堅持他們要加入遠征隊

最後就是勒苟拉斯和金霹在電影中根本是戰神

但其實書中他們的戲份沒那麼多 最重要的部分倒是他們身為精靈和矮人如何建立起堅定不移的友情

(小時候看電影我還覺得亞拉岡明明是主角為什麼不是最強的 每次一開打就會出事...)


當然電影也有翻拍得不錯的點

戰爭場面就不用說了 比小說好非常多

到現在我還是覺得沒有其他電影能超越

還有些小場面我覺得也很棒

例如當魔戒擺在甘道夫和凱蘭崔爾女王面前時

他們壓抑自己面對試煉的型態 言語上的轉換 電影演得不錯

不過同樣的橋段在波羅莫身上電影就沒演出來有點可惜 書裡就寫得相當完整

這裡也可以讓人深深體會到魔戒誘惑力的強大 對比哈比人的頑強


至於電影中最可惜的

是伊歐玟和法拉墨這兩位

書中對於伊歐玟心境的轉變有很細膩的描寫 對於一部70-80年前的小說來說這個女性角色相當難得 非常有特色

可惜電影中看起來比較像是個幫忙過渡亞拉岡感情戲的配角

(我還記得高中時看完電影就覺得有點莫名其妙 忍不住直接翻小說到最後看到她跟法拉墨在一起又更傻眼 所以小說還是應該要好好從頭看阿)

然後法拉墨在電影中完全被刪戲分到地位太低了

他在原著中可是剛鐸宰相一脈裡傳承了西方皇族氣息的重要人物

而且他放走佛羅多一行人並非遭受壓力 而是從一開始就成功抵擋了魔戒的誘惑

是個很不簡單的人物呢


整部小說最讓我屏息的

是當佛羅多站在末日火山中 卻大喊"它是我的"而不願將魔戒丟入時

一切的辛勞 痛苦 努力 最後還是全部白費了嗎?

(但佛羅多也撐夠久了 反觀幾千年前剛拿到就不願丟下的埃西鐸...)

當然最後靠著咕魯的搗亂 (幫忙?) 還是成功毀了魔戒

這就回到這個這麼多年故事的關鍵人物 甘道夫

後來才知道原來巫師是次級神邁雅 只是被封印部分能力

大概就是他能洞察未來

所以不管是堅持不早早殺掉咕魯 或是堅持讓皮騁和梅里進入遠征隊

這些選擇都對結局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只能說他終於完成了維拉交付的任務


最後回到當初讓我對小說退避三舍的詩歌

看完資料才知道 原來托爾金除了希望創造出全新的故事之外

也是想要給自己發明的語言(精靈語)一個舞台

所以文學性的內容在小說裡也是很重要的

當然我們因為是翻譯的關係所以較不能體會這部分的優美

不過仍看的出來這些特別的名詞與詩歌在魔戒裡的地位

而故事性方面就是魔戒系列如此不朽的原因了

真的很難想像如果不是托爾金創造出這恢弘的奇幻世界

我們現在生活中的很多事物會長甚麼樣子

魔戒開創了奇幻文學 開枝散葉出數量龐大的小說 動漫 遊戲等等

幾乎可以說每個現代人都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托爾金最初筆下設定的某種影響呢


閱讀原著還有一個好處

書中其實仔細交代了除了魔戒聖戰期間之外的事情

例如聖戰之後遠征隊每個人的結局 (包括山姆最後也去了西方仙境維林諾 勒苟拉斯和金霹也乘船出海而去)

雖然只在編年史那邊短短幾頁 卻能讓故事首尾呼應而圓滿

滿足了讀者對故事許多的疑問

不過小說中關於湯姆龐巴迪那段就真的不是很重要 甚至我覺得還有點沒頭沒腦

難怪電影整個刪去也絲毫不影響

這是我個人覺得小說中明顯的瑕疵

另外就是托爾金的故事畢竟是奠基於聖經所創

所以正邪二元相當壁壘分明

設定上較為老派 不像現在的故事喜歡更寫實些的善惡界線的模糊


整體來說

魔戒是本充滿希望的小說

它鼓舞著人們望向光明 不要放棄懷抱對美好的想望

這也是為什麼拯救了世界的是哈比人

雖然外在條件弱小 但內心強大 終能靠著意志力完成幾乎不可能的任務

這應該是作者想傳達的最核心的理念了





<偷書賊>讀後心得

第二次世界大戰已過去快一個世紀 無數的紀錄與創作都在探討這段歷史 偷書賊這本小說就是在這個背景之下 以較少被描繪的面向帶我們認識這個戰爭 書由死神作為敘事者 一開始令人眼睛為之亮 雖然這就是我們一般常說的上帝視角且死神並不會介入任何事情 但之所以選擇死神其實就代表了那個殘酷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