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藍光對眼睛的危害受到重視
市面上也出現各式各樣的抗藍光產品
究竟藍光對人體來說是真正的大壞蛋,還是只是被汙名化了呢?
藍光是可見光中波長較短的部分(約400-500nm)
能量較紅光強
在自然界主要來源是陽光
現代人則因為數位顯示器(digital screen)的關係
增加了接觸到藍光的時間與量
藍光在穿透角膜後
會部分被水晶體吸收
剩餘部分繼續穿透抵達視網膜(圖1)
圖1: 不同波長光線經過眼睛構造的吸收與穿透率
(1) 大部分的紫外線都會被角膜及水晶體吸收,不會穿透到視網膜
(2) 框起來的是藍光範圍,會部分被水晶體吸收,部分穿透到視網膜
正常情況下
藍光對於調節生理時鐘有很重要的功能
白天接觸到藍光時會抑制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分泌,讓我們保持清醒警覺
晚上沒有藍光時褪黑激素濃度上升,就能順利進入睡眠
另外,多數研究指出
兒童白天的戶外活動可以預防及減緩近視,可能也是藍光的影響
現在因為數位顯示器以及環境中各種其他人造光源的普及
讓我們在本來不該接收到藍光的夜晚仍然持續受到刺激
正常的生理時鐘及激素分泌遭到干擾
會導致睡眠障礙,影響情緒及認知功能
甚至造成免疫系統問題或是與提高某些癌症的風險
對眼睛來說
藍光有幾項潛在的危害
1. 傷害視網膜細胞,可能與黃斑部病變有關
2. 惡化乾眼症
3. 導致白內障
上述又以第一項的傷害視網膜細胞研究較為齊全,證據力較強
可以說"理論上"藍光會造成黃斑部傷害已是普遍的共識
然而
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生活中的"螢幕及人造光線等藍光來源會真的造成黃斑部傷害
也沒有證據證明各種抗藍光產品能真的減少黃斑部傷害發生的機會
因此是否需要積極使用抗藍光產品目前仍在爭論當中
結論
藍光在維持生理時鐘有重要的角色
但也有潛在造成眼睛傷害(尤其是黃斑部)的可能
生活中的藍光是否真的有害目前仍然未知
後續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