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偷書賊>讀後心得

第二次世界大戰已過去快一個世紀

無數的紀錄與創作都在探討這段歷史

偷書賊這本小說就是在這個背景之下

以較少被描繪的面向帶我們認識這個戰爭


書由死神作為敘事者

一開始令人眼睛為之亮

雖然這就是我們一般常說的上帝視角且死神並不會介入任何事情

但之所以選擇死神其實就代表了那個殘酷的時代

太多人不斷地死去

因此死神能很順暢地穿梭於故事之中進行祂的工作,並一邊觀察著讓祂好奇的主角

此外死神喜歡描述天空的顏色,搭配著情節的進行變化帶領讀者進入不同的氛圍,相當特別


故事發生在戰爭後期的德國

經濟衰退開始影響著大眾的生活

主角莉賽爾是個被迫出養的女孩

她必須在這刻苦艱難的環境下適應

對文字的好奇與執著則讓她與其他小孩與眾不同

也因此得以走上她自己獨特的成長之路


文字貫穿了整個故事

不論是養父在地下室的教學、偷走鎮長夫人的藏書、還是到後來麥克斯寫的故事、以及最後救了她性命的自己寫的書

文字是莉賽爾的寄託,是她成長的養分動力

也是牽起她與其他角色互動緣分的絲線


若要說書中最重要的配角是誰

那絕對是莉賽爾的養父漢斯修伯曼

他溫柔、有耐心、善良

就像黑暗中的光芒,帶著莉賽爾一步步前進

而更是因為之前的一個承諾

讓他義無反顧接下在家中藏匿猶太人麥克斯的危險任務

這裡也是故事中精彩的轉折與高潮


不只漢斯

其實故事中的各個角色都有著各自的良善

雖然他們都只是非常小的小人物,只能在困難的環境中掙扎

但每一段的互動發展,讓我們得以窺見悲劇時代之下人性的趣味與光輝

養母的刀子口豆腐心、鎮長夫人默默的關心、好友魯迪稚氣但溫暖的相挺

若不是最後的空襲讓一切戛然而止

似乎大家的生活還能繼續這樣下去…


書中也常對人類的行為加上死神的註解

“同樣是人,怎麼有人如此邪惡,又有人如此光明燦爛呢?人類的文字與故事怎麼可以這麼具有毀滅性,又同時這麼光輝呢?”

這本小說雖然令人嘆息連連,但也不時會心一笑

戰爭生活的殘酷下善良人們的努力畫面

若要我用死神的口吻描述

就像是漆黑的夜空中,不斷閃爍的點點繁星~




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

數位視覺疲勞---現代人無法擺脫的問題

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

電腦或手機看久了,眼睛就很不舒服

這是為什麼呢?


數位視覺疲勞(Digital eye strain)是指因使用數位裝置而引起或加重的眼部症狀

通常都是因為長時間的注視螢幕造成

數位裝置(Digital devices)包含手機、平板、電腦、智慧手錶等(圖1)

常見的症狀有頭痛、眼睛疲勞/疼痛、眼睛發紅/癢/燒灼感、流淚、畏光、視力模糊以及乾眼










圖1典型的現代人,身邊圍繞著各種數位螢幕





會造成數位視覺疲勞最主要的成因有二

1. 注視螢幕造成的乾眼(眨眼頻率下降、眼淚蒸發增加)

2. 近距離的眼睛調節力(accommodation)使用


所以簡單來說,越近的注視點再加上會自己發光的螢幕,越會不舒服(圖2)



















圖2: 各種注視物的舒適度比較,並不限於此文所說數位疲勞。圖表中越往左側因距離越近、所需調節力越大,故越不舒服;而相同距離時下方活動為數位螢幕,故較易不適。(註:電子閱讀器之顯示原理為電子墨水而非發光二極體,因此與書本較為相似)




但是現在生活中需要用到電腦或手機的機會太多了

甚至工作就是要一直盯著

那究竟該怎麼調整呢?


要現代人完全不看這些數位裝置幾乎是不可能的

可以試著從以下幾點著手

1.改善用眼環境:調整螢幕亮度與周圍環境光線一致,避免過亮或過暗;使用抗反光螢幕,減少散射光線。(圖3)

2.改善用眼姿勢:保持螢幕在眼睛水平或稍低的位置,距離約40-70公分,避免過近或仰視螢幕(減少角膜暴露)。(圖4)

3.定期休息(望遠)與眨眼:20/20/20規則,每使用螢幕20分鐘,改看6公尺(20英尺)以上遠的物體至少20秒;有意識的眨眼也有助於穩定淚膜。

4.人工淚液:維持眼睛濕潤。

5.近距離輔助:正確使用老花眼鏡(40歲以上)。





















圖3使用數位螢幕時若與周圍環境光線亮度相差太大,易因瞳孔不斷縮放造成不適















圖4不同注視角度下眼睛表面暴露的程度,角度越高暴露越多,越易造成乾眼




看診時很常跟病人開玩笑說:都不要看就不會不舒服了!

實際上確實很難做到,畢竟我們現在的生活已經與3C產品密不可分

如果能掌握上述調整的重點

仍然可以在不影響工作或娛樂的情況下盡量保持眼睛的舒適喔~


2025年2月20日 星期四

眼睛紅紅出血,是中風嗎?

常有病人來就診時

主速眼白的部分忽然紅紅一片

但自己沒什麼感覺

是看鏡子才發現,或者被其他人告知才知道

因為看起來很嚇人

所以很擔心是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

甚至有病人會問說”這是不是眼睛中風阿?"


結膜下出血(subconjunctival hemorrhage)是紅眼常見的鑑別診斷之一

出血的位置在結膜到鞏膜之間

常見的原因有以下

1. 外力: 局部創傷,眼窩創傷,眼睛手術後

-> 此項最常見的就是揉眼睛,還有戴隱形眼鏡

2. 內力: 腹內或體內壓上升

-> 如搬重物,咳嗽嘔吐擤鼻涕,身體其他部位受到撞擊

3. 眼睛因素: 結膜相關疾病

4. 血管因素: 老化的血管

-> 動脈粥狀硬化,高血壓,糖尿病

5. 血液因素: 凝血功能異常

6. 自發性: 無特別原因


臨床上最多的還是揉眼睛和搬重物

仔細回想其實通常可以找到某些引發結膜出血的動作

治療上沒有藥物或處置可以加快出血的吸收

觀察即可

當然原本若有高血壓的話要注意血壓控制


結膜下出血不會影響眼睛的構造或功能,也不會留下後遺症

它就像是眼睛的瘀青一樣是最表層的出血

等它自行吸收就好了

可以點一些保養的眼藥水讓眼睛舒服些

不過若是反覆發生,就建議做比較詳細的眼睛檢查

以及抽血做凝血功能檢測


回到最一開始的問題

結膜下出血絕對不是眼睛中風喔!

真正的眼睛中風指的是視網膜大血管的問題

不管是缺血還是出血都是外觀看不到的,而且會影響視力

所以從外面看的到的結膜出血反而是不需要擔心的~




2025年1月11日 星期六

人工水晶體-自費vs.健保大對決part3 抗藍光

上次探討了藍光對眼睛的影響

大家可以複習一下 藍光-真正的壞蛋或是被汙名化的受害者?

而白內障手術要植入的人工水晶體

有分成抗藍光(以下稱黃片)非抗藍光(以下稱白片)兩大群

那究竟應該選用哪一種呢?


人體天然的水晶體隨著年紀的增加會減少光線的通過

所以水晶體本來就會有抗藍光的效果,而且年紀越大越強

而黃片人工水晶體大約是模擬40歲左右的天然水晶體

相較之下白片人工水晶體對光線則幾乎是如初生嬰兒般的通透 (圖1)




圖1: 不同年紀的天然水晶體,非抗藍光(白片)人工水晶體,抗藍光(黃片)人工水晶體的光線穿透率。白片幾乎所有的可見光都可穿透,穿透率甚至比10歲小孩還高。黃片則大約模擬40歲左右的天然水晶體(會過濾部分短波長可見光)。









評估黃片與白片人工水晶體的差別主要有以下幾個面向

視力,對比敏感度,色覺,光干擾,光壓力

黃斑部保護,生理節律,情緒與認知功能


因為研究內容眾多繁瑣

所以以下直接簡單摘要結論


1. 黃片與白片在視力及對比敏感度沒有差別

2. 黃片不會影響夜間視力

3. 黃片長期來說不會影響顏色辨識 (圖2)

4. 黃片比白片較能減少光干擾與光壓力 (圖3)

5. 黃片在某些環境下能提升視覺品質(高短波長光線環境,如大太陽下) (圖4)

6. 黃片不會影響生理節奏及情緒認知功能

7. 黃片對降低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沒有明顯幫助













圖2: 白片人工水晶體(O)與黃片人工水晶體(X)在顏色分辨的光譜座標上非常接近。







圖3: 面對強光後恢復正常視覺功能的時間(photostress recovery time),黃片人工水晶體(左)較白片人工水晶體(右)快。此恢復時間在開車時扮演重要角色。









圖4: 在大量短波長(如陽光)環境(blue haze)下,過濾藍光可以提升視覺品質。








其實黃片與白片的差別沒有那麼大

大部分對視覺與生理層次影響研究結果都是沒有差異

最大的原因是人體的適應力很好

這種進入光線的差別一段時間之後都會被代償調整


而且水晶體的選擇還有其他功能要考慮,如散光矯正或老花矯正

因此臨床上建議還是先以上述功能為考量

確定是否需要散光矯正,以及想要看到的對焦範圍

(當然還有預算因素)

若黃片白片都有符合的選項

再來考慮要用哪一種

當然最重要的是要跟開刀醫師詳細討論喔~




2024年12月4日 星期三

<戰爭與和平>讀後心得

一直以來都沒機會好好念一些世界名著

部分的書籍還停留在小時候看過改成童書版本的印象

今年初終於有機會打開戰爭與和平

總共花了70個小時

在Readmoo的閱讀競賽鼓舞下奮力看完


戰爭與和平是我很喜歡的小說類型

在真實的歷史背景事件下講虛擬的人物故事

主軸是在19世紀初拿破崙時代時俄國衛國戰爭前後的事件

也就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時期


書本的每個章節就像是一幕幕的劇本

一開始就直接從很日常的場景開始

因為登場人物眾多,又是翻譯自俄文

光是熟悉角色的名字就會花費不少心力


故事的節奏大致上跟著幾條主線進行

別祖霍夫私生子皮埃爾

鮑爾康斯基家的安德烈和瑪麗亞

羅斯托夫家的尼古拉和娜塔莎

鉅細靡遺描述了幾年間他們的生活細節與人生大方向的變化

以及幾個人之間命運的起伏與糾纏


皮埃爾是相當非典型的主角

不論外型,能力都不出眾

但善良的心與跳脫框架的思考是他最不同之處

雖然總覺得他在整個故事中主角光環太強,運氣有夠好

但唸到描述他的章節都有意料之外的變化

可說是最有趣的

而對比起來安德烈比較像是典型的男主角

聰明負責,但運氣不佳,且可能是個性較傳統

讓他的狀況一波三折

最後也為國捐軀,令人惋惜

尼古拉比較像配角

故事中他的成長較為平順

也成功從一個紈褲子弟蛻變成負責任的男人

算是很討喜的角色


瑪麗亞與娜塔莎在該時代中

都同時具備了傳統與非傳統的女性特質

兩人個性與背景相差甚遠

隨著故事發展也都有各自要面對的難題

後來都成功地渡過與成長

作者算是給了她們兩個圓滿的結局


從書名來看,可能會以為這是一本以反戰為中心思想的書

但其實在閱讀中並沒有很明顯感覺到作者刻意植入反戰思想

反倒是因為極度寫實的紀錄

讓讀者自己去感覺出戰爭的各種面向

進而反思生命的寶貴脆弱及戰爭的無情無謂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安德烈與彼佳(尼古拉的弟弟)之死

他們都不是在什麼關鍵時刻戰死沙場,名垂千古之類的

安德烈只是在整隊等待就被砲彈打中

彼佳更是腦袋中過度幻想自己的英姿而做了沒必要的衝鋒(等於自殺)

看著前面花很多時間塑造的主要角色生命就這樣戛然而止

實在令人錯愕嘆息


書中關於人物心境的轉變描寫其實相當仔細

往往一個腦海中的思考就花了一整頁來敘述

也不知道是不是太過真實(有時候人的大腦飛快運轉時確實很像這樣?)

反而覺得有點突兀

尤其是人物經過一段思考後整個個性或想法產生很大的變化

像是安德烈幾次的改變或是娜塔莎被誘拐那段就很明顯

再搭配上作者加入的一些襯托動作

讀起來常有一種”我就知道會這樣”的感覺


在書本的中後段

作者會故事講一講然後插入一段闡述自己史觀的段落

有點難啃

不過中心思想大概就是作者認為歷史的進展並非一般認知的由幾個少數人推動

而是一整群人甚至是全國或全大洲的人集體的意識所為

單單一個帝王,幾個軍事將領的想法或做為其實並不重要

因著上述的理由,歷史的進展有其部分的必然性

例如作者對於拿破崙占領莫斯科後的節節敗退就是以此解釋

因此研究歷史不應該只是看少數幾個人的作為

而是要去觀察整個國家社會人群的狀況

這大概也是作者用這個獨特的敘事方式寫出這部作品的原因


總結來說

戰爭與和平真的是一部驚人的巨著

其在客觀環境從大到小種種細節詳盡的描繪

人物成長身心變化的刻畫

以及作者對於歷史,戰爭乃至哲學的獨特解讀

都非常有特色且獨樹一格

確實是不朽的經典~





<偷書賊>讀後心得

第二次世界大戰已過去快一個世紀 無數的紀錄與創作都在探討這段歷史 偷書賊這本小說就是在這個背景之下 以較少被描繪的面向帶我們認識這個戰爭 書由死神作為敘事者 一開始令人眼睛為之亮 雖然這就是我們一般常說的上帝視角且死神並不會介入任何事情 但之所以選擇死神其實就代表了那個殘酷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