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我們的父母那個世代是跨越了人類史上科技進步最快的時代
那我們這個世代應該就是正在走過教育變化最劇烈的時期
我們小時候幾乎完全是傳統的威權教育
但成為父母後已是教養方法百家爭鳴
本書主題-溫和堅定的正向教養-應該也是多數新世代爸媽心中所認同且憧憬的目標
書本一開始就點出孩子的七大重要認知與技能
認知:我有能力,我有貢獻且被需要,我能影響自己生活
技能:內省能力,人際關係能力,系統性能力,判斷能力
說實在能達成上述能力,就算是大人也都非常了不起呢~
接著作者提醒父母
教養不是只有”嚴厲” 或是 “溺愛”
我們在育兒的過程很容易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搖擺
但卻很容易靠近極端
因此要時時記得”正向教養”的方法與信念
以免走回了老路
重點就是”有秩序也有自由,互相尊重”
書中對於懲罰這個大多數父母直觀覺得很有用的方式很明確地否定
因為立刻有效並非有真正的長期效果
被懲罰只會被動回應,且不會有歸屬感和價值感
而大人選擇懲罰甚至往往只是”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的作法” 且 “害怕自己是在溺愛”
有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大人們怎麼會瘋狂到以為:想要讓孩子表現得更好,我們必須先要讓他們感覺很糟”
這句話還真是當頭棒喝
確實我們也不會希望別人透過”讓我們難過”來激勵我們改進表現….
實際碰到狀況時的步驟,書中也都有詳述
如“四步驟贏得孩子的合作”
表達感受且反覆確認-表達同理心-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觀點-邀請孩子把注意放在解決方法上
還有”修正錯誤的三個方法”
承認-和解-解決
本書另一個重點是
當我們認為孩子表現出不當行為時
要去辨認其背後的四大錯誤信念和目的
過度尋求關注,爭奪權力,報復,自暴自棄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就是個挫敗的孩子”
甚至其他時候
孩子只是欠缺技能或這個年齡就只能拿出這種行為
能冷靜分析,才有機會做出適當的因應
進而協助孩子改善
當父母開始採取行動,調整成正向教養時
很有可能情況會暫時惡化
這叫做飛踢販賣機效應
孩子會本能地加大原本的抗爭希望獲得預期的回應
作者安慰父母不需擔心
堅持到底就會看到改變
總結
這本書在理論和實際面上都闡述得相當完備
也給予了很多的案例讓讀者更好理解
只不過我總是覺得教養書籍就像設定完美的實驗
非常美好但似乎高不可攀
要真的完全應用在育兒生活可能需要相當高的修為…
像是不要只會懲罰,要心平氣和等等….
當然有了這些概念後自己還是有所進步
例如至少知道如何同理且表達自己對孩子的關心
(這真的差蠻多的)
至於其他更進一步的步驟還需要再努力練習實踐
另外作者認為家庭會議非常重要,書中有完整教學
這部分對我自己來說還真的較難想像….
(像是家裡大多數事情都應該由家庭會議決定)
希望之後能真的嘗試看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